哪些学校和教会有关?
在世界上,有很多的学校是以“教会”命名的,或是在建校时源于某个教派,或是以历史上著名的宗教人士命名(如中国著名的北京大学哲学系,原名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政府设立的一所专门培养外国语文人才的机构,原址现在是中国国家图书馆) 那么这些学校究竟是不是属于教会学校呢?答案是否定的。所谓教会学校是指由基督教团体所办的学校,其教育目的、管理方法、课程内容等均有浓厚的西方文化和宗教色彩。在中国,最早的教会学校是外国人办的,如英华书院(1845-1960年,后并入圣约翰大学,在上海);美华书院(1854-1952 年,后与汇文书院合并建成为上海美国学校) 等等。这些学校的创办者大多是来华传教的外国人,他们利用中国的土地和人力,兴办教育,招收华人学子,传播西方文化、宗教及语言,以达到扩大传教士队伍的目的。 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以及民族觉醒意识的苏醒,大批教会学校纷纷创办起来。然而这时的教会学校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由外国人来办,也不完全按西方的模式来培育华人。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晚清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虽然已经过去,但西方列强的势力仍然强大,作为弱国,没有实力跟列强争辩,于是教会学校便成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与列强争夺话语权的一个窗口。这一时期的教会学校虽仍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实际上却已经脱离了西方文化的轨道,而走上了以中国文化为主、同时吸收西方文明的发展道路。
例如著名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现在的北大)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的。燕京大学的创建者是美国人司徒雷登,他在1917年来到中国后,一面从事传教活动,一面对中国的文化教育进行多方面探索。他先后创办了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著名高校,并主持起草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组织章程》,成为中国基督教青年会的领袖。 然而到了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威胁,很多教会学校都在战火中停办了,如燕大就于1937年因日军入侵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经过国共内战,很多教会学校或停办、或易名,或归入别的院校,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极少数的教会学校得以延续下来,如上海的华东师大附中、北京四中、天津南开中学等,这些学校不仅保留了教会学校的称号,而且校址多选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