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哪些语言问题?
谢邀 本人在香港高校工作,对这个问题有些心得体会。 在香港,除了粤语外,普通话和英文的使用程度相当,而粤语则逐渐式微(在官方场合使用的机会几乎为零)。 举个例子吧,在学校里日常沟通用中文或普通话的老师很多,但用粤语的老师几乎看不到——即使是一些传统上以粤语为教学语言的学科,现在也用粤音注写的简体中文字代替了粤语发音;而在校内各种通告、告示栏等地方,一律是中英双语排版。至于在校园网络上,除了一部分保留传统的港式英中词汇的网站以外,绝大多数都是全中文页面。
虽然香港市民以粤语为母语的比例仍然较高(据2016年统计,使用粤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数大概占全市总人口的7成左右),但年轻一代的粤语水平却正在迅速下滑。由于普通话和英语在教育上的强势地位以及香港社会广泛采用普通话和英语作为沟通媒介,不少市民的粤语表达能力已经严重弱化。
例如我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以粤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但在学校内外,说粤语的人少得可怜(除了部分传统意义上的“老港人”外),绝大部分人都是中英并用,甚至只用普通话和英文交流。即使是在学校的教工食堂,用粤语聊天的教师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和内地高校一样,围着一张硕大的圆桌聊天吃饭……即使是在以粤语为主要沟通语言的中小学,学生们能说的粤语也有限得很,课堂上用粤语讲解语法和词汇的情况也很罕见,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拼音标注的粤音简化字上面。
在这种“去粤语化”的语境下,香港新移民群体的语言情况就更有趣了。虽然他们来到香港后必须学会粤语才能进行基本的社交和生活活动,但是他们在本土接受的普通话教育又使得他们的粤语带上了浓浓的“普通话味”——无论是口音还是用词都偏向普通话,而与本地人的粤语有着明显的不同。于是,在新移民群体之间,由于大家的语言基础原本就是来自普通话,所以交流起来倒是没有太大的阻碍。而新移民群落在语言上的这种特点,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普通话和英文在香港的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