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学校都有什么?
“私立”二字似乎总与应试教育、择校热等相关联,但事实上,私立学校既非新式学堂,也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进的学堂。从产生之日起,它就是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它是与封建官学相对抗的一种办学形式。它拥有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私立学校起源于戊戌变法时期。 1898年,维新派在京城创办四校,其中两所便是中西大学堂和中书学堂。它们都是民办的性质,采用西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当时最具现代性的两所学校。
清末新政时期,各地新办学堂,除官办外,民办公办的性质居多。这些私立学校有的由地方士绅自办,也有的由留学归国之士开办。他们往往集经费、聘教师、设课程、定教材、筹经费,全方位地投入,力求使学校办得完善。 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私人出资设立的学校,无论宗教性质与否,均称私立学校;凡私人设立的中学以上程度的教育机构,须向当地政府报名注册,接受监督。这一方面保证了私立学校依法办学,另一方面也为各种社会背景的民间资金投资教育事业提供了可能。
抗战前教育部曾对私立学校的性质做过如下总结: “所谓‘私立’者,系指私人或私人民间团体,依法举办,由国家承认其权利义务之教育机构。”“其最大特点,在于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注重人格培养。而学生在校以外之生活情形(如经济来源、家庭生活等)则不属教育范围,政府不过问。”——罗振宇《私立学堂的兴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