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研究中文?

区格蕾区格蕾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简单而言,因应现实政治需要 1974年英国政府发表所谓《中国政策文件》(The Chinese Policy Paper)白皮书,公然承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并承诺不将香港作为进攻中国的基地,不向香港提供军事设施。然而好景不长,1982年英军入侵尼加拉瓜时竟曾把一艘航母停泊于西沙群岛以西约300海里的南海水域,以作备援用场;同年又派遣两艘军舰赴台湾海峡演习。这些违反中英联合声明的行为自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香港民众为此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游行示威,要求英国政府收回成命,停止损害两国关系的行动。英国政府的傲慢态度更加激怒了香港人民,他们于1983年开始进行罢工、罢市,并焚烧英国国旗和警察局,使局面一度失控。为了结束危机,保守党政府不得不作出妥协,派外交大臣杰弗里·豪(Geoffrey Howe)飞赴香港与港督尤德会谈。双方达成妥协,英国政府宣布放弃将航空母舰开到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和在台湾海峡进行海军演习的权利。但是,英国政府仍坚持可以在台湾海峡进行空军和导弹部队的训练,并在必要时可使用核武器维护其在中太平洋的权益。

面对英方这种耍无赖的行径,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定还击。1984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正式致函英国外交部,就我国领海问题提出交涉,指出根据国际法,各国沿海领海上空是公海,其他国家军舰和飞机未经我许可不能进入该领海区域。任何国家在距我海岸线一百海里区域内,都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行事。

2.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香港社会的中文文化传统以及普通民众对大陆文化的认同感 在西方人眼中,汉语是他们最难学的一门语言,即使诸如美国这样的大国,其学汉语的人数也在一直萎缩,而日本和韩国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英语世界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汉语作为一种具有官方语言地位的语言,在未来将会逐渐消失,被韩语和日语取代。

同样,在香港社会中,尽管普通话在官方场合使用较多,但粤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远比普通话广泛,大多数人的日常交流都用粤语完成,因此普通话的学习在港剧的影响下被许多人视为“文盲”的标志。许多外地人对这一点都印象深刻,如余光中先生就在他的《听听那冷雨》中对南方人学习普通话时的乡音作过调侃。因此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文研究在除大陆以外的华人世界中获得了相当多的支持。

修呈瑶修呈瑶优质答主

香港研究中文,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弥补大陆学术界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研究的疏漏,二是由于笔者所从事的中国散文研究,香港具有很好的研究条件,不仅有研究中国古代散文及中国文学的诸多名家,而且有丰富的古籍馆藏资源,这使笔者能够充分利用这里良好的学术研究条件及人文环境,推进自己想在中国大陆完成而难以完成的事。笔者曾长期在中国大陆从事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存在很多问题,突出一点就是对于两宋及两宋以后的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也导致对中国古代散文发生发展流变规律的揭示缺乏应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中国古代散文的研究历来重视先秦至唐这一传统的散文高峰期,而对两宋及两宋以后散文的考察研究则十分薄弱。中国散文研究界长期流行着一种认识,既视从汉魏六朝到“五四”的两千年间只在唐这一代有一个散文高峰期(以古文运动为核心),其余时间皆为散文的低谷期,“两宋散文”更被人们视为唐宋古文余绪,视为“高峰之后的低落时期”,宋以后的散文则被视为“低落之后的衰微时期”,结果两宋以后的散文几乎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一状况至今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对一个历时三千余年的散文体系的研究而言,对其中两个多千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的研究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样的研究显然是极不正常的。因此,笔者在80年代后期即呼吁并试图为中国散文研究界做两件事情:一是要改变人们对“两宋以后无好文”的传统认识;二是要做一个系统扎实的宋代散文研究,作为扭转这一研究格局、改变这种不正常研究状况的突破口,以带动对两宋以后散文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经过认真的反复思考,认为完成这些事情最好的研究环境就是香港。笔者于1995年初来到香港,在中文大学研究院做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与这里研究中国散文及中国文学的诸多名家广泛接触、交流,获得他们在文献、研究条件及研究指导上的大力支持,遂决定将本已在大陆构思好的宋代散文研究提上议事日程,并决定就两宋散文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做系统的研究。

在这里,先后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学院及三联书店开过关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引起港人极大的兴趣和重视,遂在港决定将拟在香港完成的事情分为两种:

一是进行宋代散文研究,并将本已构思好的《宋文通论》《宋代文学通论》及《宋人小品研究》付诸实施并逐步完成;二是以宋代散文研究为基础,着手探讨中国古代散文的规律,并进行《中国古代散文通论》的撰写。在对港人进行的关于宋代散文研究的学术报告中,笔者提出一些挑战性的学术观点,既对“两宋无好文”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又提出了两宋及两宋以后中国散文的发展规律等问题,引起港人重视,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学院纷纷给笔者提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开设宋代散文研究课程的学术支持。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