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学经济?
说一个可能有点偏题的答案。 关于「日本人为什么学习经济学」这个问题,最合适的答案应该问「二战后日本年轻人为什么选择经济学专业」…… 首先明确一点,在日本学经济不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至少从「社会认可度」这个角度考虑的话如此。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大学工学部),我并没有觉得在日本学工科有什么丢脸的,但是确实有很多朋友会下意识觉得学文科(尤其是纯文科的专业)的人脑子不太好使。比如我曾经跟一个做金融的朋友说过我想读经济学博士,他非常惊讶地说「你本来学的是文科,要考博士也应该是法学或者社会学吧」……
当然,这种社会观念上的差异肯定是因人而异的。
回到正题。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人选择经济学的比例高得惊人呢?原因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工资高而且就业容易。 我这里所说的「工资高且容易就业」指的是当时大学毕业生整体而言「找得到工作」「干得下去」的状况。
众所周知,二战后的日本面临严重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高校毕业的理工农医类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然而文科类的毕业生就惨多了,除了极少数像政经法史这样「地位崇高」的专业之外,大部分文科专业的毕业生都得从「写简历→投简历→面试→等待通知→补查征信报告」的这个求职流程走一遭。
以我的母校为例,作为一所位于帝都的知名国立综合性大学,其文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在65%~70%之间徘徊,而工科生的就业率则稳定维持在98%左右——虽然「干不下去」转行的比例工科也要远远大于文科(据说有40%以上的法学院学生毕业后不做法律相关工作),但是从整体上看确实是「能找到工作」「能干的下去」的状态。
以「就业难易」作为择业考量因素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导致了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诸多文科专业「招人暴涨」,而像理工医类的专业则「供给不足」,以至于很多人为了报考这些冷门专业不惜重新修改志愿,甚至重新填报高考。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然过去,「经济发展」「财富创造」这样的词汇正在逐渐被「分配公平」「再分配均衡」等词语取代。因此在那时候的日本,经济学并不是一门「能赚大钱」「前途无量」的显学(虽然如今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