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有那么多学校?
1、先说一下大学,其实很多大学的历史都是传承的,比如说我所在的学校,之前就是几间破屋子加起来的一所学校而已(当然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学校的名字一直都是“某某工学院”,只不过后来升了本科,加了一个名字后面两个字“学院”变成了“某某理工学院”,但是学校代码始终不变,所以查询高考成绩的时候,我的志愿表上的学校名称永远是“某某工学院”。而我高考那年,刚好遇上国家教育部来检查各个学校编码是否正确,由于以前的学校是随便起的毫无逻辑的名字,所以查起来很麻烦。于是教育部的人就来到我们学校问校长,说你们为什么叫“XX理工学院”?校长一脸懵逼地说,就叫这个名字啊!教育部的人就说,你的学校全称到底是怎么样的?校长说,这个…我记不得了。于是一堆人跑去翻档案,终于找到了一个学校的证明,上面写了学校的全称“XXX工业学校”。
于是,本来没有“院”这个字的学校,因为要适应新的高等教育制度,而被迫加了“院”字。 至于为什么加个“X”呢,我想应该是防止重名吧。比如“北京交通大学”与“北方交通大学”(现在已经没这学校了)。
2、再说一下高中,高中就比较狗血了。 以我为例,我是04年读高一时建的校园网,当时学校只有一个校区,而且只有高三在读的学生,因此上网的人员并不多,学校为了管理方便将所有的学生都编成同一个号段,每个班有一个固定IP,然后用路由器分成若干个小网吧。
到了06年我读高二时,为了迎接高一年级新同学,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和公寓楼,并开通校园宽带,所有高一新同学都有固定的IP地址,但老校区的教室仍然使用交换机连接,每个教室有几个IP地址由老师确定。到了高二分科后,为了便于教学管理的便利,所有文科班设在旧校区,设立一个IP地址,所有理科班在新校区,也设立一个IP地址。就这样,整个学校分为两片区域,各用一个IP地址。
而到我在读大三时,学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建立新校区,同时考虑到我校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特地从其他校区挪了一个IP过来。以至于我毕业后找学校联系就业事务时,招聘者打电话到学校查询是否存在这个人,学校竟然查无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