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诺贝尔奖得主有几人?
1990年,新西兰籍英国科学家罗杰·海斯(Roger D. K. Hynes)因为在“免疫学的革命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7年,德国医学家马丁·乌尔里希(Martin L. Chalfie)因为“发现绿色荧光蛋白GFP”与日本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保罗·纳什(Paul A. Nash)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而最近这一次,就是今年10月,美国科学家威廉姆·艾斯科特·布朗(William Ernest Brock)因发现了“组成细胞记忆的分子机器”而与澳大利亚科学家乔斯·库宁汉(Jochen Kuhninhan)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个人里面,除了下村修以外,其他人都是在新西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 海斯是在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学士学位的,但是他在奥克兰大学完成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在那里遇到了后来的妻子维拉。他于196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981年至1983年间担任该校的校董。
乌尔里希出生在德国,童年时代随家人定居到了加拿大。他从蒙特利尔特鲁多中学毕业后到剑桥大学学习,后来在牛津大学拿到博士学位。1981年时他来到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工作,成为了该大学的首位生物化学教授。 布朗是澳大利亚人,在纽卡斯尔大学和悉尼大学接受教育并获得两个学位。1958年他前往斯坦福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在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和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1972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