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混校好还是女校好?

林佳而林佳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一个在男校读了7年,然后在女校读完最后两年书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可以稍微有点发言权。 先说答案: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好的学校没有性别之分——也就是说对男生和女生的影响是没有区别的; 但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下的话,从影响深度上来看,我倾向于认为男校的影响稍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我一一道来。(PS. 鉴于不少人问我关于入学考试的问题,在这里统一做个说明: 以我在墨尔本几个有名的私立学校的亲身经历来看,现在入学考试的题目都是开放性的问答形式的(与ACT/SAT等美国大学入学的考试形式相近)而不是以前的选择题的形式了。所以不用担心做题能力的问题。)

1. 对个体的影响 因为是在同一个学校里读书,所以我们大致可以把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限制在同一个班级里的男女学生身上。 从出生到高中(以澳大利亚教育体制为例)这一时间段,一般来说男孩子比女孩子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比如我所在的男校,对学生的着装要求更为苛刻(不允许穿短裤和裙子),而类似的服装要求也使得女生的外出需要获得老师的批准。同样在违纪方面,男生的惩罚措施也比女生要严厉许多(比如更多的体育禁赛)。

这些规章制度可能本身不会带来什么差别,但它们带来的“氛围”却是不同的。这种氛围体现在学校文化中,又影响了每一届的新同学,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社会学的“马太效应”——好的学校越优秀,差的学校越差。而男校和女校之间的差异其实也体现在这儿。因为优秀的学校有实力去吸引最好的老师,而在这些学校里,通常男生会受到更多关注(尤其是在理科方面),因为整体上说,男性更善于在理性思维方面得到发展。而这种待遇上的差别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比如在同样的教学模式下,女生可能在文科学科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男生则可能在理科学科上更有进步。但因为学校总归是注重均衡发展的地方,所以在优秀学校的各方面总体说还是势均力敌的。

2. 社会影响 虽然理论上说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但就我所知,大多数男校的学生在毕业后都会进入军校或工学院,而女校的毕业生则更多地选择医学院或者文理学院。当然,这些院校之间本来也会互相有所交集。

但是一般说来,选择了不同院校专业学习的学生,会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朝着相互独立的轨迹发展(医学院的学生以后当医生,理工科的做科研搞技术,文科的当律师、教师等等)。而在同一所院校的同一专业里,由于过去国内普遍重理轻文的观念,也是以培养理工科的学生为重。因此无论是从院校选择的概率上看还是从现实影响的角度上来说,社会上还是更多地把男性定位为理工人才的代言人,把女性定位为文科人才的象征。而理工人才在社会上的薪酬水平总体上说是高于文科人才的。

虽然在同一个环境下成长,但由于早期基础教育阶段受到的侧重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日后在职业生涯上会产生差别。而这个职业上的差别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经济收入,进而对社会地位产生重要影响。

区鸿璐区鸿璐优质答主

男校和女校的核心价值诉求是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责任感,具体的方法是:培养认同感、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通过以性别为基础的环境,让学生在无性别压力的情况下关注学习和成长。因为没有异性,学生之间的冲突大大减少。

女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以使她成为优雅女性。学生将参与各项体育运动,而不是在运动场上加油。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可以打破对女性的成见,消除刻板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交、组织和实践技能。学生们将参加许多“女孩的团体活动”,例如“女孩与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女孩领袖小组”和“女孩运动俱乐部”等。此外,女性学校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个性,以确保在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学生中心”,同时以女性为重点。鼓励每个性学生发展自己的激情,能力和想法。在没有男生的环境中,学生更有可能成为更独立和自信心的人。

男校更侧重于男生在思维模式、情感表达方式、团队交流方式上的性别特性。为了发挥男生个性,在教学及课外活动中,适当增加刺激度、挑战度、对抗度、运动密度的元素。在保持课堂严格纪律,但同时激发学生之间在运动、歌唱、戏剧和学术方面相互促进和竞争,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